首页资讯 行业要闻 世界广播日 祝所有广播人和电波那边的你节日快乐 ...

世界广播日 祝所有广播人和电波那边的你节日快乐 ...

1693 · 2016-2-13 21:39 ·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网编辑整理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宣布,决定将每年的2月13号定为世界广播日,来彰显广播在促进教育,以及在自然灾害中传播重大讯息等方面所具有的载体功能。今天(2月13日)是第五个世界广播日,是广播的节日,也是广播人的节日,祝所有广播人和守候在电波那边的你节日快乐。



“无论清晨还是一路夕阳;都守在你身旁,动听在你的路上;有我陪着你,你还怕什么”


回响历史,传播明天。回首1906年圣诞节的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内容只有两段笑话、一首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


在电视、网络的冲击下,广播一度被认为将成为历史文物,然而,车载收音机、podcast、网络电台等新的广播形式的兴起也给广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100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终于想起来为似乎司空见惯的广播设立一个特别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新闻官罗兰科介绍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


最初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之一西班牙的广播学院提出这个想法,而后根据规定去年在UNESCO大会上进行自由辩论。辩论一般有正反方,有趣的是在设立世界广播日这个问题上所有成员出奇的一致,大家的发言都是广播多么重要,没有一个人反对,人们还说为什么这么重要日子现在才设立。


那么为什么选在今天?罗兰科说,当初对于日期的提议可谓五花八门:可以说这是个折中的办法。一开始,有很多不同的提议,比如发现了无线电波存在的德国科学家赫兹、第一次发射无线电波的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的俄罗斯物理学家波帕夫等人的生日,每个国家可能都想找一个和自己相关的人,最后我们选择了1946年联合国电台成立的日子2月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地为此次活动创建了一个网站,内容包括多种语言的讲话录音、社区广播手册等,而罗兰科也收到了世界各地庆祝这个属于广播的日子的信息。



有数据显示在非洲80%的家庭有收音机,一个小型广播电台只需要3000美元就能建立。来中国之前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部门工作,我在那里看到了广播电台的蓬勃发展,比如在刚果就有150家社区电台。不巧的是我的普通话还没有好到能听中国的广播,不过我爱听广播的习惯没变,幸好有网络,我可以在网上下载广播,在上班的地铁上听,大都市的地铁都很拥挤所以没法看书,所以在MP3或者手机上听节目是个不错的选择。


广播的历史:



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电台,是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播。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1月,由美国的奥斯邦创办,属于中国无线电广播公司的广播台,首先在上海播出。1926年,中国出现第一家自办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由刘翰创办。1928年,中国国民党北伐成功,在南京创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呼号为XKM。1939年,国民党在重庆创办对外广播台——“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短处是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广播的内容是两段笑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这一广播节目被当时四处分散的持有接收机的人们清晰的收听到了。1908年,美国的弗雷斯特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进行了一次广播,被那一地区所有的军事电台和马赛的一位工程师所收听到。1916年,弗雷斯特又在布朗克斯新闻发布局的一个试验广播站播放了关于总统选举的消息,可是在当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收听这些早期的广播。


由于无线电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们对于大功率发射机和高灵敏度电子管接收机技能的熟练掌握,使广播逐渐变成了现实。1920年6月15日,马可尼公司在英国举办了一次以梅尔芭太太主演的“无线电--电话”音乐会,远至巴黎、意大利、挪威,甚至在希腊都能清晰的收听到。这就是广播事业的开始。1919年,苏联制造了一台大功率发射机,并于1920年在莫斯科开始试验性广播。1920年12月22日,德国的柯尼武斯特豪森广播电台首次播送了器乐演奏音乐会。1920年11月2日,美国在康拉德的指导下,威斯汀豪斯公司广播站KDKA开始广播,首次播送的节目是哈丁-科克斯总统选举,在当时,这事曾轰动一时。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播有限公司,即BBC。1922年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正式开始播音。1927年止,美国国内已拥有737个广播站。这一时期,广播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国中相继涌现。当时,在欧洲广播已被视为一个庞大的通信工具。以后,全世界的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广播网。

 

广播电台发展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广播的优势

 

听觉获得新闻信息的媒体

广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声音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传播了信息,还对这些信息融进了传播方的认识,从而对人们理解、接受信息提供帮助,加以引导。主持人主持节目的风格,对节目的把握,能大大增强节目的吸引力。他们对稿件的再创造、再提高,能对听众认识、理解、接受信息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声音为传播特色,其魅力还在于,无论受众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广播适合所有的人。广播还有可移动性和便携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很方便地从广播中了解最新的信息。

 

费用最经济的媒体

无论是其自身的运行成本,还是受众的接收成本,广播的各种费用都是最低的,最经济的。


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广播是获取信息价格最低廉的媒体。这与人们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没有关系,因为即使消费水平再高,人们也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现在及今后一个时期,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拥有电脑,也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都能拥有电脑,而买个小小的半导体,或利用其他手段听到广播,则是很容易的事。


从传播方来说,广播节目的采访、制作、传输等环节,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成本是较低的。比如说,一部电话就可解决广播节目的采访与传输问题,电子邮件也越来越多地被广播记者用于采访。这些手段,虽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采访,但用在某些时候,便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远距离采制节目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当然,这些方法,其他媒体也可以使用,但是广播利用这些手段得到的却是它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声音。

 

传播速度快捷而有效

首先,广播的传播速度是快捷的。速度是网络的一大优势,对于一般的信息处理来说,互联网要快于广播。但是,对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广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互联网。换句话说,被广播记者盯上的事,其新闻传播速度几乎可以等同于事件的进展速度。

移动电话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广播节目的时效性。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广播记者只需要有一部电话,即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采访、一边思考、一边口播,把信号直接送入直播室,将新闻事件的进程实时报告给听众;同时,也能使现场的各种音响,如人物的谈话、自然的音响直接上天。广播还可以现场直播,听众可以从中实时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


网络广播


网络广播应该说是一种网络流媒体,它通过在Internet站点上建立广播服务器,运行特定软件再把节目传播出去,我们通过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和运行广播接收软件连接这些站点,然后就可方便地收听广播节目,还可阅读广播信息。



优势

在宽带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广播实现相对容易,设备投资相对较少,具有先天的优势,世界各国媒体竞相发展网络广播,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在因特网上的视频广播网站有3 400多个,使用RealPlayer系统的音频广播网站有3 600多个;每周播出6 000小时以上视/音频新节目,2 300小时以上的点播节目。从国外播出内容来看,播出单一专题内容的音/视频广播网站约占60%,综合性内容的音/视频广播网站约占40%。在国内,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1996年12月15日率先开通网上实时广播。中央电视台在2001、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均进行了网上直播。

 

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互联网一经登陆中国,便以强势媒体的姿态出现,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影响广泛。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从此,互联网有了与广播、电视和报纸三大传统媒体相平等的大众传媒地位。到2000年,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媒体纷纷“触网”,以至于这一年被人们称为新闻媒体的“上网年”。


信息时代三大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在传媒的运用,使广播媒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也使广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


广播要想摆脱目前弱势媒体的不利处境,求得大的发展,小打小闹、局部调整、就节目谈节目、就广播说广播显然是不行的;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为广播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变革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如今,广播在采访、编辑、传输、制作、播出、收听、贮存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而且,一些走在广播改革前沿的电台,已经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数字音频广播音质纯净如同激光唱盘,使广播的娱乐功能更加完美;而且数字音频广播抗干扰性很强,在移动中收听也没有杂音,符合人们在移动中收听的新需求。在广播的采访、编辑、制作和播出等方面,数字化的工具和设备不断出现。2000年3月世广卫星“亚洲之星”发射成功,亚洲之星一个波束的覆盖面积是14000万公里,可以覆盖中国全部的国土。在世广卫星服务范围内的人,只用一个小小的接收器,就能够从卫星上直接收听广播。广播的“广为传播”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网络技术为广播开创新的传输方式——网络广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走上互联网的广播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弥补了广播与生俱来的缺陷: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无法保存、不能检索、看不到文字。网络广播融会了互联网与音频广播的优点,使广播节目能保存、有文字、可点播,随意检索与下载,并大大增加了信息量。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广播将真正突出个性化服务的特色,为特定受众提供特定服务,实现和听众的交互性、互动性播出。

 

我国海外发展

 

广播走出去成效显著。实现了以调频、中波为主、短波为辅的战略目标,是我国际广播历史上的重大转变。国际台在美国、加拿大、利比亚、柬埔寨等国新增了8个整频率直接落地项目,境外整频率电台达19个。首次在美国重点城市整频率落地。每天新增落地播出时间149小时,累计落地总时数达到每天700.5小时。


新中国的英语广播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英语电子媒体主要是以中国国际广播台的英语台为主打媒体,并主导着我国的对外广播,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截至2010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能用61种语言,累计播出节目2471个小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共收到来自世界161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电子邮件等300万件,遍布世界各地的听众俱乐部3165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不仅是我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宣单位之一,它的广播语种、播出时间、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也均居世界国际广播电台前列。



世界上现在超过75%的家庭拥有收音机,全球95%的人口都可以接收到广播信号。就像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为庆祝世界广播日录制的致辞中表示的,世界在变,而广播还像老朋友一样一直陪着我们:世界在发生着巨变,但是广播的神奇作用还是一如既往的重要。广播是受众最为广泛的大众媒体,特别是我们社会中最边缘的群体也可以收听广播。


棒棒哒

弱爆了

纳尼!

哭瞎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注册

播音主持网( 冀ICP备16000457号 )基于Discuz!X3.4开发

© 2011-2015 cnbyzc.com技术支持:新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