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行业要闻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职业新困境及出路分析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职业新困境及出路分析

1068 · 2016-2-14 13:35 · 作者:沈悦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

     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主持人作为广电媒体的最前端,是否即将迎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洗牌重组?全媒体时代语境下,主持人的职业新困境是什么?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主持人的自我改造和优化,方向何在? 


一、 全媒体时代的主持人职业新困境 


  (一)中国电视的“去主持人化”
  电视节目“去主持人化”表现为主持人在节目中担当的节目主持工作被弱化或剔除。主持人在节目中,基本是失语的,但这绝不是主持人的失职,而是导演组在准确把握节目样态和受众心理的前提下,对节目元素进行简化与优化处理的必然结果。近几年,若干现象级节目亦或称它为主流娱乐真人秀节目,纷纷呈现“去主持人化”趋势。以浙江卫视为例,凭借《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回来了》等娱乐重拳,迅速占领周末黄金档收视高地,获得收视率与美誉度双丰收。然而,在这三档“现象级”节目中,主持人的身影却是“难得一见”!在《中国好声音》里我们看到与以往传统综艺主持人大段串词,频繁出镜,把控现场,起承转合不同的是,主持人华少的主持词被简化、精炼,甚至只在开头和结尾,寥寥数语浓缩出必须传达的信息量,甚至“盲选阶段”只出现在“第二现场”。节目现场的主持工作则转交给四位导师,由他们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在《我是歌手》这样的强势节目里七位湖南卫视主持人只是偶尔出镜,以给歌手端茶递水的方式刷“存在感”,他们是一个尴尬、矛盾的存在。更不要说《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回来了》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压根不设置主持人角色。越来越多的热门节目,呈现“去主持人化”趋势,难怪“中国好舌头”华少发出“主持人未来干什么”的感叹!事实上这种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究其根源在于: 


  1、电视节目形态变化,呼唤“弱化固定模式”。
  2015年,《新周刊》发布第16届“中国电视榜”。从1999年至今的榜单,见证了中国电视这些年的发展、创新和困惑。曾上榜的“年度电视节目”从《开心辞典》到《快乐大本营》到《非诚勿扰》再到《中国好声音》,为了留住电视观众的视线,电视节目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不难看出,这种变化正朝着更加自由和弱化固定模式的趋势前进。真人秀节目的大热正基于此。 


  2、观众收视心理变化,呼唤“简化与直接”。
  自媒体出现后,观众被动接受传统媒体传播各类信息的习惯被打破,网络媒体“碎片化”的传播让观众建立新的收视习惯。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和主动地选择打开方式与收视节奏,不再强调逻辑与形式。网络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也让他们变得更“不耐烦”。电视观众像厌烦插播广告一样厌烦主持人频繁出镜进行不必要的主持。迫于新媒体的压力和观众日益增长的“简化”和“直接”的便捷收视需求,我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逐渐呈现“去主持人化”趋势。我们有理由推测,喋喋不休、无所不知的“串联式”的主持人或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


  (二)中国电视的“泛主持人化”
   “泛”字在此主要指主持人来源的广泛性。“泛主持人”指非科班出身且身兼多重职业角色的跨界主持人。如果说“去主持人化”挤压了传统主持人的生存空间,那么另一个残酷现实是,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开始“跨界打劫”,抢夺主持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中有相声演员(郭德纲《非常了得》)、大学教师(蒋昌建《最强大脑》)、音乐人(高晓松《晓松奇谈》、《奇葩说》)、舞蹈家(金星《金星脱口秀》)、歌手(戴军《超级访问》)、色彩性格分析师(乐嘉《夜问》)、模特(李艾《幸福晚点名》)……他们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且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播音主持技能训练,但同样在电视节目中驾驭进程,表达观点,承担主持人角色。这是当代全媒体时代语境下的“泛主持人化”现象。究其动因主要在于: 


  1、受众“求新、求奇、求知”心理需要。
  电视观众具有求新、求奇、求变、求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期待看到、听到“想象力之外”的荧屏形象代言人,而统领荧屏近三十载的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多数在媒体生态深刻变革的时代未能及时调整、优化、丰富自己,“千人一面,万众同声”,“程式化,流水化”的主持方式,令观众审美疲劳,导致收视下滑,这些均为“不那么完美”却个性鲜明的跨界主持人的“成功上位”提供了可能。歌手胡海泉在《我是歌手》第一季中既是参赛选手“羽泉”组合的一员,又是节目主持人、音乐串讲人。这种新奇的身份,在节目一开场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眼球。江苏卫视大型季播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也没有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主持人,而是启用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副教授蒋昌建跨界担纲主持。从大学老师到节目主持人,凭借1993年首届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的口才和高校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49岁的蒋昌建打破了电视综艺主持人的“出道”年龄记录,可这些丝毫没有掩盖他的光芒。节目中,蒋昌建儒雅、睿智、激情又不失沉稳,成就了主持界的“最强大脑”。许多看完《最强大脑》的观众纷纷在网上留言,有观众写到“真正的男神就算头发花白,双眼也依然闪烁着智慧之光,老男神蒋昌建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2、“跨界主持人”自身发展需要。
  “泛主持人化”时代,诸多大咖在进入主持领域之前,大都在各自领域耕耘多年,颇有建树,甚至功成名就。然而一行久做,难免遇到瓶颈。而出色的语言天分、专业的知识储备,及在各自行业累计的人气和自信心,让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触角伸向“主持人”这一新领域,力图借此开创事业的第二春。乐嘉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倾诉欲非常强烈;同时自己是一个性格上不认输的人,他显然不满足于在《非诚勿扰》中担任情感嘉宾。于是他充分利用自身心理分析师的专长,接受《老公看我的》、《妈妈听我说》等栏目邀约,担当主持人,为节目增色不少。2011年,乐嘉获得第十七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给力跨界风采主持奖”。由于跨界电视主持取得的成功,乐嘉人气暴涨,他的性格色彩分析学力作《色眼识人》、《跟乐嘉学性格色彩》等书也获得大卖。与此同时,因为颇高的人气和出色的口才,近两年他以“导师”身份出现在《超级演说家》等语言类综艺选秀节目中,对“跨界得意,全面开花”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3、传统媒体生存与突围的需要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其价值和作用被一次次重估。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经营者意识到,尽管他们占有众多专业主持人资源,但现有主持人知识结构单一,表达方式雷同,培养周期漫长等问题,都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而电视产品的突围又如此之迫切,传媒体制产业化和市场化,要求造就适应当代媒体环境,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和获得高市场回报的主持人:主持人要有号召力,主持人要能够出新、出奇,主持人在与节目之间存在契合点的前提下,要能进行跨文化跨领域的混搭创作。这些催生了主持人甄选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改变。此时,挟专业经验、个性化表达,名人效应的跨界主持人就成为了传统媒体的重要砝码与突围捷径。
观众喜欢、电视台需要、名人高兴,“泛主持人化”的出现,让三者达成共赢。跨界主持人凭借自身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电视荧屏的一支生力军,“泛主持人化”体现着主持人发展的新方向。 


二、全媒体语境下主持人群体的优化方向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电视蓬勃发展,中国主持人时刻面临着不同的考验与磨练。如今传统媒体主持人面临环境似乎更加复杂,由此产生的压力和焦虑与日俱增。然而,面对全媒体时代“去主持人化”与“泛主持人化”现象,我们只有冷静做好趋势分析,完成这一轮的主持人自我优化与改造,方能化险为夷。 


  (一)面对有限的主持空间,练就金身金句,善用主持人话语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注册主持人人数近三万,“主持人类型节目”荧屏占比依然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数量上来看,依然是中国电视的主流。而占比不足百分之十的“去主持人类型节目”却在近几年以不可阻挡之势占据一线卫视频道周末晚间黄金档,从传播力和美誉度而言显然更胜一筹,且不断刷新收视数据。历史是面镜子,趋势同样是一面镜子,投射出目前主持人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
  周末晚上,电视机前,你和你的家人目不转睛地欣赏紧张的赛事,这时候主持人出现,你和你的家人赶紧利用主持人串场时间该洗的洗,该弄的弄,直到主持人嘚吧嘚说完,节目继续,你又转而回归电视机前。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吗?主持人为什么成了节目“尿点”?
  因为没趣、没料,且啰嗦臃肿。很多工作多年的主持人,将在节目中自己说话的篇幅长短视为第一目标,“为说而说”,习惯说“流利的废话”,不过脑,不走心,不真诚,为节目注水而不自知。因此,观众对主持人失去了期待感,他们认为“错过了主持人,根本什么都不会错过”。节目组为了实现节目的紧凑性和节奏感,省去了主持人环节,在必要的信息传达方面,转而改用画外音与字幕的形式。这正是诸多“去主持人化节目”无奈而明智的选择。
  主持人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核心环节,应大力提高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要求。主持人语言需要瘦身,字斟句酌的将节目必要传达的信息通过广义背稿和狭义背稿整合进语言的同时,还应当为语言设计节奏与亮点,尽可能精炼、紧凑地传情达意。主持人的话语权不是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而是在准确把握所处时代的审美趋向与主流价值的基础上,有克制、有取舍地提炼出最精准的表述。主持人当善用职业话语权,在主持空间被趋势性挤压的环境下,努力练就金身金句,才可能赢得观众。这是硬功夫,亦是必修课。 


  (二)全知全能的主持人难以在全媒体时代延续,专攻与深耕迫在眉睫。
  过去我们提出主持人应当是“杂家”,因为当时所处的时代,受众摄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贫乏,广播与电视几乎成为受众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广播电视主持人传达的信息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是新鲜的,主持人怎么说,观众怎么听信。而全媒体当代,受众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无边无际的信息,观众迅速成长为“杂家”,而“万金油”式的主持人“多能”而无“一专”,往往令受众有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之感。主持人的进步速度如果跟不上观众的成长速度,将必然失去话语阵地。
  “全面型主持人”的没落,开启了“专家型主持人”的时代。其实“专家型主持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看来,对某一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的主持人应当就算是了。他们可以引导受众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更好地链接受众与其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专家型主持人”如足球界的黄健翔、法律界的撒贝宁、戏曲界的白燕升……在我省,有房产界“带头大哥”之称的丁建刚。作为浙江交通之声《丁建刚房产时间》的主持人,他从事房地产市场分析十多年,谙熟房地产市场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浙江省房地产市场,从城市格局到各个楼盘,都非常熟悉。多年来为众多购房者解答了买房卖房问题,在浙江省内受到众多网友、听众、观众、购房者的欢迎和认同。事实上,这些“专家型主持人”中间很多人并非本来就是自己所主持节目内容的专家或者学者,但是他们对节目内容十分感兴趣,且乐于不断学习和钻研,将栏目与自身气质嫁接,最终成为一名不可替代且受众信任的“专家型主持人”。“杂家型”的受众群体的崛起呼唤专业性节目及“专家型主持人”进行互补性传播!主持人群体必须坚持学习,精耕细作,提升专业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到“杂中有专”。 


  (三)形式的降低以对内容要求的提高为交换,优秀的主持人或为“节目内容供应商”。
  五官端正、字正腔圆、青春靓丽……这是很多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对考生的基本选拔标准,也是多年来中国观众对主持人群体的基本印象。然而郭德纲、乐嘉、高晓松、蒋昌建、金星这些人在主持人领域的成功,让我们猛然发现原来光头也能主持,老头儿也能主持,长成高晓松那样也能主持、说话一口东北大茬子味儿也能主持……主持人的职业准入门槛好像一下子被拉低,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形式的降低是以对内容要求的提高作为交换的。
  “泛主持人”在成为主持人之前,在各自专业领域皆造诣颇深,无论智商、情商,视野,皆为人中龙凤,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节目内容的“供应商”。以高晓松的《晓松奇谈》为例,应该说形式是极简的,一张沙发,一把扇子,一张大脸,而内容却是“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的“干货”。台本由高晓松本人创作,内容包括他熟悉的音乐,他熟读的历史,他独家的游历见闻,节目兼具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创新性,他为节目提供独特的思想价值与专业背景,节目带有他个人的强烈基因。因此说他是“内容供应商”也毫不夸张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媒体竞争,内容永远为王,哪怕是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电视媒体加快求新、求变、求精的步伐,也推动着主持人按照全媒体时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有效地传播。当我们再次体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时,也见证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棒棒哒

弱爆了

纳尼!

哭瞎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注册

播音主持网( 冀ICP备16000457号 )基于Discuz!X3.4开发

© 2011-2015 cnbyzc.com技术支持:新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