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行业要闻 2016中国记者行业调查报告 超8成收入万元以下

2016中国记者行业调查报告 超8成收入万元以下

5888 · 2016-7-18 16:30 · 来源:记者观察 作者:美通社

Ⅵ、职业满意度


仅有三成(32%)的记者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


而年龄在51岁以上、从业时间在21年以上的受访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最高(55.6%),突出51岁以上

 

自媒体职业者对工作满意度的比例则接近6成(57.8%)。



记者的职业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成正比


8成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受访者表示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随着收入的增长,职业满意度则显著有较大跨度提升。



记者的职业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成正比


Ⅶ、未来职业发展与技能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与职业满意度相对的是:在一线的新闻记者编辑受访者中,有近7成(68.9%)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而随着媒体职位越高、从业时间的增加,继续从事采编职业的比例也就越高。



图表:37%的报纸记者将选择离开


1、从媒体类型来看,其中37%的报纸记者表示未来5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不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这一比例自媒体人相对明显最低,仅为2成。


近6成(58.8%)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有43.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26.7%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记者永远不要丢了优质新闻内容的生产能力,无论融合到什么程度,内容总得有人生产,新媒体发展越成熟越会注重内容的原创,内容的竞争越激烈。记者要把自己的优势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不要轻易离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仍然是内容生产的最好平台。


——《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 曹林



超过半数(55.6%)的主编“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



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有超过半数(55.6%)的主编级受访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中33.3%的主编级受访者会考虑转型公关、市场等工作,而仅有11.1%的媒体主编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而在对未来的职业技能发展方面,超过半数(52.5%)的记者希望在未来增强”深度故事报道“的技能培训,其次是”数字可视化新闻”(43.1%)、摄影(38.3%)、选题挖掘(37.9%)、采访技巧(36.4%)



第二部分:记者工作使用习惯


重要发现


包括即时通讯工具(55.2%)、门户/行业网站(52.5%)、社交网站(50.8%)在内的数字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次是电子邮件(47.2%)与线下活动/发布会(43.5%),近4成(39.1%)的记者经常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报道信息或新闻线索。


近7成(66.5%)的记者平均每周至少收到30篇以上来自企业的新闻稿件,而有足够价值的新闻性事件(85%)、资深的行业观点(72%)、有趣的故事角度(67.9%)是稿件内容最受记者欢迎的三大价值要素;绝大多数(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选择立刻忽略。


在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或求证信息来源时,来自官方渠道的信息源受记者信任比例最高,接近9成比例(87.1%)的记者最信任的信息源为官方新闻通稿,其次是企业机构高管、新闻发言人(51.7%)、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41.6%)和企业机构官网(39.7%)。


74.2%的一线新闻记者与自媒体作者每周生产的原创内容不超过5篇,65.7%的原创内容生产者在撰写一篇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故事时,平均要花2-5小时进行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等准备工作。


记者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是关注突发热点新闻(68.8%),其次为跟踪关注领域对象所发布的信息(54.6%),及进行选题线索相关的信息搜寻与挖掘(近半数)。在真实性未经验证的情况下,相对于其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及搜索引擎主动检索出的信息,记者对来自企业官方帐号的内容的信任度要高出十倍。


中国记者衡量内容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是”影响力“(Influence),仅有32.5%的中国记者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自己的内容,相比之下,欧美地区记者更加注重利用社交媒体推广个人品牌,更多关注社交媒体渠道所产生的Engagement,即读者参与度。



Ⅰ、信息与资源获取


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包括即时通讯工具(55.2%)、门户网站/行业网站(52.5%)、社交网站(50.8%)在内的数字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次是传统的电子邮件(47.2%)与线下活动/发布会(43.5%)。接近4成(39.1%)的记者经常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报道信息或新闻线索。



根据全球最大的公共关系咨询公司万博宣伟(Weber Shandwick)2014年发布的《亚太地区媒体从业者的数字化生活》报告的数据发现,68%的记者称自己主要通过在线方式获取新闻, 3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编辑文章时会首先查看在线资源。


线下活动与在线社交媒体交流是记者拓展人脉最常用的渠道与方式。近7成(68.2%)的记者会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和行业活动等线下交换名片的方式拓展工作人脉,而微博、微信等线上社交平台的交流(59.1%),也成为记者拓展职业人脉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所有受访的1477名记者中,有近超过6成的记者经常使用新闻专线的服务,27.5%的记者将新闻专线作为每天使用数次的频繁工作工具。



Ⅱ、消息源信任度


企业与机构官方渠道的信息源最受记者信任,成为内容可靠性的保证


在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或求证信息来源时,来自官方渠道的信息源受记者信任比例最高。接近9成比例(87.1%)的记者最信任的信息源为官方新闻通稿,其次是企业高管、新闻发言人(51.7%)、企业官方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41.6%)和企业官网(39.7%)。



记者对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信息、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的信任度最低,平均仅为5%左右的比例,相对于其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在真实性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记者对来自企业官方社交帐号的内容信任度要高出十倍。


美通社与2011年发布的《中国记者社交媒体使用调查报告》的研究发现,对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新闻线索,超过半数(51.66%)的记者回答“总是求证”,另有接近半数的记者表示会“多数求证”或者“看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可信”,仅有1.08%的受访记者表示“从不求证”。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记者对于社交媒体获取的信息和新闻线索,还是首先更多抱有“质疑”的态度,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源“制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是影响记者会否进行“求证”环节的重要因素。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原则,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是媒体公信力的保证,记者的职业特性要求决定其对所报道的新闻内容进行真实性的追溯与验证,通过企业官方发布的信息,对记者而言是内容可靠性的保证,也是企业保护自身品牌免受干扰侵犯的有效手段。


棒棒哒

弱爆了

纳尼!

哭瞎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注册

播音主持网( 冀ICP备16000457号 )基于Discuz!X3.4开发

© 2011-2015 cnbyzc.com技术支持:新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