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 在职学习 电视新闻评论有妙招

电视新闻评论有妙招

968 · 2015-12-2 16:31 · 赵华琳
    有人说现时代是一个话语权争夺的时代,媒体竞争其实就是观点、言论的竞争。那么媒体的观点用什么形式表达呢?通常是借助新闻评论这种体裁。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操作难点
    新闻评论是一个媒体的精神制高点,应该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媒体必争的主战场。评论是媒体的灵魂,是媒体立场和观点的体现,也是影响力、引导力的重要载体。同时,在互联网传播环境和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传播者,传统媒体新闻的第一报道权已经被网络传媒所取代。但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新闻人才的积累,传统媒体可以把竞争重点引到对信息的梳理分析和观点表达上来,也就是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比拼。
    但有趣的是,在如今电视栏目形态抄袭无度的情况下,国内诸多电视机构取消了固定播出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也鲜有模仿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等的评论节目。这从每年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的电视新闻评论作品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2011年度全国报送电视类新闻评论作品13件,2012年度报送11件,2013年度的报送数量下降到9件。为什么电视界宁愿选择放弃这一稀缺、宝贵的节目形态呢?
    首先是政治风险大。评论这种形态历来与时局和政治密切相关,时风的塑造、热点的设置更多靠的是观点的提供。评论卖的是独到的观点,这种观点不能是人人都能预想到的,而应该是有前瞻意识、大局意识、反思意识的观点。这就会给提供观点的新闻工作者带来风险。尤其在中央级媒体上,面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时的观点甚至被解读为国家立场。
    其次,电视特性不强。评论可以分为话题式、访谈式、调查式、解析式四种类型,前两种更多靠的是评论者口述的方式,而电视是画面、声音、字幕等多元素集聚的立体传播模式,话题式、访谈式节目的电视化程度低,必须依靠张弛有度、思想深邃、善于表达的新闻评论员的观点和人格魅力吸引受众看下去,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因而收视效果往往欠佳。
    最后是节目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一个20分钟的调查式、解析式评论节目的制作周期一般要用三周时间,如果一家电视台开办一个日播新闻评论节目,至少需要20名编导、5名摄像,再加上后期编辑、包装和服务人员,栏目运作至少在35人左右。而如果制作资讯类新闻栏目,这些人可以撑起两档栏目,日播出量至少可达40分钟。从风险到人才再到成本,也就能理解电视新闻评论数量减少的原因了。
    二、现阶段驾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有效方式
    电视新闻评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播的阶段,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使用的是《人民日报》或是新华社的评论,只是采用了播音员播报的形式,目前在遇上国家一些大的事件时这种做法还在使用。
    二是叙的阶段,1980年央视《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评论性节目,采用的是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混融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述评,边叙边评。
    三是说的阶段,1999年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开创了电视评论的谈话节目形态,电视新闻评论也进入到说的阶段,其中包括聊、议甚至是辩。
    第四是元素丰富的混搭阶段,有新闻事件、细节展示、专家辩论、新闻评论员评说。
    可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风向标《焦点访谈》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比如一期节目15分钟讲述两件事,也就是通过压缩篇幅增加信息量;片子前后分别是引入式导语和点评式导语,全篇基本都是展示和讲述,观点性语言只出现在结束的导语中。仔细分析,笔者认为,央视在现阶段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找到了化繁为简的做法。
    1.用事实说话代替评论
    事实具有客观唯一性,观点会有争议,而事实不会有争议。如何展现事实,片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叙述,业界比较流行一句话就是“过程即评论”,也就是对所要评论的新闻事件进行介绍,包括细节的展示和进展的跟踪。其实这部分的采制要求和新闻报道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评论是外衣,而报道是其核心内容。这是电视对新闻评论体裁概念上的一个突破,摆脱了纸媒评论说教的面孔,不仅符合电视特性,也更加符合中国人婉转的表达方式。
    比如,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一等奖是央视的作品《证难办 脸难看》,讲述了两个人在不同部门办理不同证件时遇到的两个奇葩案例,用记录的手法还原了证难办、脸难看的过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就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整改的问题。全篇用冷幽默的方式带给人们思考:我们的干部队伍这是怎么了?这就是典型的“用事实说话”。
    2.用解析推进代替逻辑
    如果是阐述观点,那么就应该用逻辑的方式,但电视并不适合呈现这种抗辩性。不如换个思路去解释新闻,或叫“解读新闻事件”。
    由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评论《民心工程为何不得民心》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这是一篇针对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主创人员从海量的调查采访中提炼素材和观点,通过深入的分析,对南京市引发民怨的大规模雨污分流工程进行了批评。它最大的特点是用解释代替逻辑,把事实一层层剥开,解释民心工程不得民心的原因——决策粗放、管理混乱,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对城市主政者提出了警示。这部作品更确切地讲就是一个解释性报道,不过是带有评论色彩而已,不过因为解释到位,完全可以达到“卖观点”的效果。
    3.用角度构架代替观点
    其实新闻言论的根本优势在于“能为受众提供他想听到的独到观点”,也就是说观点要有可争议性,要有一定范围的选择观点的空间。如果观点是受众可以预设的,那么传播就毫无价值。但我们经常会遇到观点的差异性很难体现或是还无定论的时候,不妨尝试用角度去置换观点。
    同样是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有一个黑龙江电台制作的广播评论《转基因博弈背后的国家利益较量》摘得一等奖,这篇评论从2013年6月中国农业部批准发放三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开始,全篇再次掀起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大争论。这篇作品不同的是,记者用公正、理性的思维,把看问题的角度从转基因是有益还是有害的纠结中引到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上,可以说这种角度的提升达到了意见表达的目标——监督性+建设性。
    以上三种方法的使用,十分有利于现阶段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驾驭,可以说达到了传播者易于操作、传播符合电视特点、受众容易接受这三个目的,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电视新闻评论面对的困境,实现的不仅是论点的多元化、论据的形象化和论证的立体化,还有从灌输观点到启发思维的转变。

棒棒哒

弱爆了

纳尼!

哭瞎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注册

播音主持网( 冀ICP备16000457号 )基于Discuz!X3.4开发

© 2011-2015 cnbyzc.com技术支持:新奇网络